我38岁,家有9岁双胞胎,先后确诊这个病!身边人却“骂”我,全是鸡娃惹的祸……

你身边有过这样的小孩么?

不自觉眨眼、皱鼻子、张口、耸肩、点头或摇头……

Ta 不一定是耳鼻喉或眼部出了问题,很有可能,是抽动症。

这个病症有一种耸人听闻的说法:是被“鸡”出来的。

正如刘涛主演的育儿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在幼升小的关头,她把孩子吼出了抽动症。

职场妈妈苏醒,因为升学焦虑鸡娃,不仅把孩子收养的小狗送走了,整天不是做题就是上课。

孩子患上抽动症,她还以为娃是故意捣乱在那做鬼脸。

事实上,抽动症的成因比较复杂,的确和鸡娃有点关系,但不能完全“背锅”。

这个病,虽然近几年变得越来越常见,但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我们团队就有个妈妈,她的俩个娃都得了抽动症

抽动症到底要怎么治疗?

可以完全治好吗?

得了抽动症会不会被同学嘲笑?

家长做什么可以预防抽动症?

妈妈们最关心的这些问题,今天都可以在婷婷的故事里找到答案。

我家娃是双胞胎,中班的时候我偶然观察到哥哥经常会出现眨眼的动作,基本上几秒钟就要眨一次。

当时压根没人想到是抽动症,我还以为是结膜炎,给哥哥滴了几天眼药水,没什么用。

慢慢地,除了眨眼,哥哥开始从上往下出现皱鼻子→张嘴→耸肩→跺脚→清嗓子这些动作,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弟弟竟然也开始眨眼了。

娃一出现张嘴动作,我就意识到有点不对劲了。

立马带娃去看了医生,医生当天就给出了诊断结果:抽动障碍,由于出现症状的时间还不足 1 年,所以还算是暂时性抽动障碍

医生见怪不怪地表示这个病现在很常见,当天要接诊好多个这样的孩子。

抽动障碍可以治疗,而且有些程度轻的孩子甚至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自愈

这个病的成因也比较复杂。

外界常常把抽动症跟心理压力联系起来,特别是家庭环境、学习压力什么的,甚至有人说越“鸡娃”的家庭就越有可能导致娃患上抽动症

但我们家庭氛围是比较轻松开明的那种,从不鸡娃,经常会带他们周末出去玩,也没报过什么学科类的补习班。

也有人说跟孩子吃得不对有关系,是不是零食里的添加剂吃太多啦,有没有缺乏维生素之类的呀。

我自己之前是辅食编辑,对娃的饮食还是相当有底气的,娃不怎么吃垃圾食品,电子产品我们也玩得很少。

但是,哪怕没有外源性因素,娃也有可能会患上抽动症。

排除掉这些,我觉得我们家就是中了一张特殊的“基因”彩票。

抽动症有时候还会伴有一些共患症,比如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焦虑症什么的,当天我们就在医院做了筛查,所幸都是正常的。

医生的话让我觉得踏实多了,我本身就比较心大,大不了就吃药治疗也没什么。

但后来仔细想想,娃得了抽动症也是有迹可循的。

我家两个孩子是不足月的早产儿,从小性格比较敏感,都是谨慎的慢性子,哥哥稍微外向一点。

幼儿园入园前带孩子去上感统课,娃就表现出来很害怕陌生环境,一直站在门口不敢进去。后来才稍微好一点,起码正常社交都是没有问题的。

再加上我自己是个急性子,我老公又是慢性子,有时候我在想会不会是我经常催促娃,这种无意识的催促让娃处在紧张的状态里(不过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大)

当然啦,现在说这些也没用,反正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与其纠结娃是怎么得病的,还不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医生是建议我们药物治疗,开了盐酸硫必利片,一种白色的小药片,每晚睡前吃一次就好。

说来搞笑的是,在吃药这件事上,俩个娃竟然没有任何“包袱”

因为是双胞胎家庭,端水本来就是一个世纪难题!

有时候我晚上让哥哥吃药,弟弟就主动凑过来:“他在吃什么,我也要!!!”

从头到尾,我没告诉过孩子关于抽动症的事,一方面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另一方面也觉得没必要去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俩个娃的抽动行为是不受控制的,由神经牵制的无意识行为。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眨眼、皱鼻子,往往是大人对这些太在意,总觉得这些行为是“不正常”的表现,但其实对生活是没有影响的。

而且中班的孩子没有那么多关于“正常和反常”的认知,一开始家里人还担心过会不会在学校里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什么的,但后来发现属实是想多了。

相比这些,更大的难题反而是禁止娃吃巧克力、喝可乐(碳酸饮料)

医生建议我们不要给孩子提供含咖啡因、糖、多种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如巧克力、可乐、奶茶这些食物,就是比较典型的神经兴奋剂。

一些孩子吃了之后抽动行为会加重,频率也会更高。

但小孩子哪有不爱吃这些零食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接触到,在家里还好,在学校有时候同学吃,娃也会跟着吃一点,那当天可能就会一直是比较兴奋的状态。

刚开始不让娃吃巧克力,娃会觉得不理解和难过:为什么不能吃呢??

我是直接跟娃说清楚:“医生说这段时间不能吃,但是之后(治疗完)就可以吃了。”稍微安抚下再给娃换其他爱吃的东西,时间长了就也还好。

要说整个治疗过程最大的阻碍,其实是复发

娃刚吃药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有明显的好转了,像耸肩、跺脚这些大的抽动行为都已经没有了,大部分抽动行为都是在面部的。

一开始我还挺激动的,觉得这个药效果真好,没想到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面部的抽动行为控制起来就比较慢,经常是反反复复的,有时候吃了两三个月药,情况好多了,我们就在医生的建议下停药了。

但停药没多久,娃就又开始复发了。

记得有一次,我带两个娃去漂流,结果因为项目太刺激了,娃就又复发了。

当时周围人还挺多的,我脑子里就瞬间嗡的一下,那还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有点慌了,我在想如果娃以后一直这样,该怎么办呢

好在复发的次数逐渐减少,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娃对情绪的把控都会好很多。最后等娃一年级的时候,已经不怎么需要吃药了,现在也基本不会复发。

这就像一场非常考验心态的“游击战”,敌退我进,敌进我退。我用了将近 3 年才算是打赢了这场战役。

或许正是因为心大,我觉得整个过程还算是顺利的。虽然也有过焦虑的瞬间,但总体还是一直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最后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我们原本担心长期吃药影响孩子长身体,但谁能想到吃药第一个月的时候,我就发现娃的胃口变得很好,肚子也变大了

慢慢就开始长胖了,现在这体型在同龄人之间也算是很“大只”了……

娃这样该吃吃该喝喝也挺好的,能治好抽动症,只要还在健康标准的范围内,胖点就胖点了。

至于减肥什么的,就等娃长大后自己去发愁吧~

经历过这些,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的抽动行为,一定一定要尽早干预!!

我身边就有个朋友的娃上六年级了,四年级的时候就发现抽动行为了,但家长一直没当回事,现在药物控制的效果就不太好了。

而且孩子年龄大了,有自主意识了,抽动症对心理和社交的影响都会比小时候大一些。

另外,家长的心理负担千万别太重。别老想着去制止娃的抽动行为,你越在意这件事,娃就越紧张

这是娃控制不了的神经问题,我们的胳膊难道还能强行拧过大腿吗? 

抽动症现在说白了就是和感冒发烧一样的常见病,只不过治疗时间相对会长一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放轻松,然后静待花开就好啦

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但它并不罕见。

我们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消除他们的抽动,更应该关注他们在学校以及社交环境中如何最大化地发展他们的潜力。

所以当我们遭遇它的时候,请先保持淡定,帮助孩子安排好生活,丰富活动,避免孩子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理解孩子出现抽动行为并不是因为调皮或故意做作,请仔细观察和分析引起孩子抽动发作的可能原因,给与孩子体贴包容和耐心帮助,让自己和孩子都尽可能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

幸运的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脑部发育的逐渐完善,抽动的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总体预后良好。

而且患有抽动障碍的孩子智力一般不受影响,完全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赛道发挥才华。

另外,社会大众对这个疾病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重要,如果当你见到一个孩子正在挤眉弄眼或频繁发出怪声,请不必觉得 Ta 很奇怪,而是赞赏 Ta 正在努力和疾病作抗争。

[1]孙姝鑫. 儿童抽动障碍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D].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3. DOI:10.26980/d.cnki.gcczc.2023.000709.

[2]翟倩,丰雷,张国富. 儿童抽动障碍病因及治疗进展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 35 (01): 66-72. DOI:10.19538/j.ek2020010616.

[2]姜妍琳,张蔷,翟睿,等. 中国儿童抽动障碍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系统评价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 31 (06): 661-667.

发布于:浙江

上一篇:首次在高纬度地区人工育幼成功
下一篇:飞鹤国际化布局获重大突破,旗下加拿大工厂正式投产上市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