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只有技术还不行

齐凯在做实验。

■本报记者 沈春蕾

“83.47分”,这是河北工业大学百瑞格团队在近日举办的首届“绿色能源与动力”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现场的最终得分,也是全场最高分。

“答辩的小伙子齐凯非常自信,语调抑扬顿挫很抓人,把动力电池的回收方案讲述得精准、到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赛评委、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刘志刚告诉《中国科学报》,“创业,只有技术还不行,必须把技术讲清楚,让对此技术感兴趣的人知道投资点、盈利点和市场增长点在哪里。”

此次大赛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为主题,瞄准储能电池、低碳零碳燃料、智能化动力与智慧交通、先进内燃动力系统等产业赛道,搭建了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合作平台。

百年传统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在“双碳”背景下,我国要发展绿色动力,传统内燃机行业首当其冲。

“内燃机本身不排放碳,取决于烧什么燃料。”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树生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前内燃机行业正面临一场能源革命,即由传统含碳燃料转向低碳、零碳、碳中性燃料。这是内燃机这个百年传统老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李树生看来,现阶段内燃机相关的企业和研发团队都在探索如何实现上述转型,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需要引入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新路径,这也是举办大赛的目的。

大赛分创新和创业两个组别,创新组的项目大多来自高校和研究院所,创业组的项目大多来自企业。经过两个月的形式审查和线上初赛,最终有23个项目成功突围,进入了大赛决赛。

大赛评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林赫在梳理参赛项目时发现,这些项目大多集中于与内燃机新型动力相关的科技创新,以及在内燃机发动机领域一些新型燃料的应用。

林赫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与新型动力相关的研发工作。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团队正在从事基于氨发动机和甲醇发动机的混合动力研究。

“对于高效动力系统来说,绕不开混合动力。”林赫表示,混合动力的形式有很多种,不同的技术,减排潜力和节油潜力都不一样。对新能源车而言,目前插电式混动的节油比例是最高的。

谈及高校参赛项目的表现,林赫认为,高校参赛团队的技术优势在于原始创新,还需要在产业化应用方向发力。把技术成果从论文变成产品,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参赛团队可以借助大赛平台,得到业内专家和投资人的指导,推动好的项目早日实现产业化,也是高校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

“不亚于一场学术交流会”

“参与这样一场大赛的收获,不亚于一场学术交流会。”李树生表示,首先大赛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通过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投资机构等多方参与,大赛吸引到好项目、好团队参加路演,使项目和团队获得社会关注。

“其次大赛还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无论是创新组还是创业组的参赛团队,都获得了一个向内燃机行业用户展示自身的机会,这样的展示比广告宣传效果要好。”李树生说,“对参赛团队来说,最后的名次不一定重要,展示成果、展示自己更重要。”

“另外,大赛还提供了一个吸引投资、对接产业的平台。”李树生介绍,投资人希望挖掘他们认为值得投资的项目、产业需要新的技术实现转型发展,大赛在中间搭建了对接的桥梁。

本届大赛主要围绕内燃机及新型动力领域重点产业,遴选优质科创项目,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三者深度融合,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并提高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支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

记者发现,在进入决赛的23个项目中,创新项目数量比创业项目约多一倍。“初赛的时候也是创新项目报名数量更多,因为创新项目大多处于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阶段,更需要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李树生认为,不管是创新项目还是创业项目,创新性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项目成熟度和市场前景,这也是评委评分的标准。

在决赛现场,记者还发现创新组有一个本科生团队,他们参赛的项目叫“淤泥猎手——全场景智慧高效清淤赋能生态文明振兴”。虽然最后得分不高,但对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他们收获了一次上台路演、展示自己的机会,觉得很有意义。

刘志刚说:“尽管一些项目还不能在短期内实现真正转化,但通过参赛团队得到了锻炼,增加了项目转化的可能性,有助于未来成长为创新型企业。”

“学校主要通过传授基础知识培养人才,但学生仅掌握基础知识还不够,还需要掌握如何学以致用,大赛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应用平台。”林赫指出,参赛可以让学生们思考自己的研究课题将来有什么用,并引导学生们从产业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

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

拆解电池320多块、实验测试140多次、材料测试近500种、模型迭代8次……从2021年9月到2024年5月,历经1000多个日夜,百瑞格团队最终完成高效、环保、低成本的动力电池回收解决方案。

除了技术扎实,该项目的路演也成功打动了台下的评委,从而收获高分。

刘志刚发现,一些路演项目得分不高的团队与自身PPT的制作质量有一定关系。他说:“PPT应该完整、充分、清晰以及有逻辑地展现项目的各要素,以打动并说服评委,但部分项目的实际情况是,评委希望了解的内容提供得不充分、路演讲述的内容评委不是很关注,甚至得不到完整的系统信息。”

“对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除了技术创新,还需要组建团队、进行商业运作等。未来他们也会遇到很多需要利用PPT展示的场合,打动听众很重要。”刘志刚说。

创业组项目“商用车低碳高效增程器的研发和产业化”的路演也给刘志刚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该项目的创始团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路演介绍人祝轲卿不仅将技术讲得很清楚,还将自己的需求明确传达给台下的投资机构代表。

在刘志刚看来,比赛的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有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大赛,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或者把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创新实践中,从中真正受益,从而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

创新需要人来推动,行业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前些年高校动力能源相关专业曾一度出现招生困难的局面,如今已经大有改观。

“动力类专业招生的确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但近年来混合动力、低碳零碳动力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内燃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造就了更大的创新创业空间。大赛提供了一个让更多人参与推动行业创新的平台,也展示了内燃机行业新的活力。”刘志刚说。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