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趋势观察:长护保障存在缺口, 40岁以上人群正从被动养老向主动康养转变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上海报道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末,中国65岁+人口数超2.17亿人,人口比例达15.4%,高于全球5.4个百分点,中国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这一趋势引发了社会抚养重心的转变,《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2025年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将超过少儿抚养比,社会抚养重心将从“养小”转向“养老”。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了高度关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银发经济的发展。从2013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到2017年提出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模式,再到2021年首次提出“银发经济”,政策不断升级和完善。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更明确指出,银发经济包含“老龄经济”和“备老经济”,提出培养包括养老金融在内的七大潜力产业。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从被动养老向主动康养转变

随着银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银发经济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近日,由华泰人寿携手AgeClub共同发布了《泰享懂你 康养友伴 2024新康养需求洞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正从被动养老向主动康养转变,展现出分年龄段、分层次的品质生活追求。这一转变由备老经济、为老经济、养老经济、金孙经济四大需求共同驱动,形成了三大新康养客群:新中年(40-60岁)、新盛年(60-75岁)和新高龄(75岁+)。尽管各年龄段的康养需求各异,但都对康养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调研显示,新康养人群在养老准备方面有明显差异。新中年养老准备度72.5%,养老准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新盛年与新高龄人群的养老准备度接近90%,更多人已经提早为养老生活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在养老方式选择方面,36.3%的新中年更倾向于为父母和自己储备专业的机构养老服务。25.7%的新盛年偏好通过旅居养老追求新鲜体验和高品质生活。84.5%的新高龄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享受亲情的陪伴和照料。

同时,面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不断提升的康养需求,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经济顾问张寓对记者表示:“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科学规划养老资金。养老规划需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持续性和不可挪用性原则,保住本金是长期养老规划最应当关注的重点。”

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和老龄化的社会现状,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面对不确定性,保卫财富比创造财富更加重要。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固定收益的安全产品,包括保险和其他相关产品,银行、安全理财、国债和资产配置的体系。”

长护需求不能充分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稳健理财的需求,长护需求也呈现增长趋势。白皮书显示,调研中84.6%的新高龄家庭中,家人没有康复护理经验,61.5%的新高龄家庭找不到专业的康护人员上门,专业护理服务及具备专业资质护理人员供应不足。

事实上,长期护理险作为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补充家庭护理力量,解决家庭专业护理供应不足的问题。

长护险在我国被称为社保“第六险”,老年人是长期失能风险的高发群体,一些发达国家(例如德国)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长期失能率超过20%,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这一比率超过40%,90岁及以上达到了70%。此外,一些年轻人甚至儿童也会因罹患疾病、意外伤残等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

近年来,对于长护险的试点推广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2015年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6年6月全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20年9月扩大试点,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数据显示, 2023年,49个试点城市参加长护险人数超1.8亿人,享受待遇人数达134.29万人。

对于长护险的全国推广也早有风声,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文章《呼吁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尽快问世》指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是补齐社会保障体系短板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安全网保障的重要举措。经过八年试点探索,呼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尽快全面落地,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日,有长护险推广最新消息流出,关于长护险全国铺开的制度文件已经制定完成,很大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出台公布,焦点内容包括采取定比的筹资机制、退休人员同步缴费且缴费标准按照年龄有所区分、统一规范服务项目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