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暴风眼:变革与洗牌共存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寒武纪调入上证50指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近期,二级市场被资金追捧的AI概念股多数却面临着营收少等不确定性的挑战,这究竟是泡沫还是产业变革前夜的胎动?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受访者普遍认可“AI非泡沫”的判断,同时认为,以大模型技术等为代表,市场正在步入理性期,从“百模大战”转而反思如何实现技术边界的拓展,推进AIGC的商业化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以智能体为代表,大模型引弦,多场景和鸣,将支撑AI应用空前迸发。

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类参与者涌入之下,竞争日渐激烈,也反映了部分从业者AI应用商业化压力陡增。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前瞻,大模型赛道正在经历从“原子弹”到“茶叶蛋”的变身,洗牌年或将开启,部分平台或淡出舞台。同时,AI芯片等上游产业链还将长期面临周期长、强度大、成本高的大山,无论是技术更新,还是现金流运营,都须谨慎以待。

泡沫之巅

还是变革前夜

寒武纪日前被调入上证50指数。一方面,公司股票行情走势一骑绝尘,每股价格仅次于贵州茅台,市值大涨之下完全满足调入条件;另一方面,公司连年亏损也引发市场对于是否存在AI泡沫的隐忧。

早在今年上半年,华尔街资管阿波罗就曾公开表态,AI不仅是泡沫,还在向全市场蔓延,比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期更严重。此后不久,英伟达股价陷入阶段性震荡,不过今年11月下旬再度创出历史新高。

泡沫隐忧并非局限在芯片层面。

近期,AI应用概念获得资金青睐。从国光电器到豆神教育,股价表现持续活跃。凯淳股份、天融信等公司,则陆续于互动平台回应在AI Agent(智能体)方面相关布局。国产AI应用端的持续繁荣,也成为各券商研报密集关注的对象。

企业经营层面却呈现另外一番光景。11月下旬,三六零股票3天2板,公司在澄清AI应用关注度时明确,基于“360智脑”能力开发的互联网To C端产品所产生的直接收入在整体营业收入占比不超过2%,后续存在不确定性。

三六零有自研大模型,也有搜索等落地场景,双重优势下变现依然困难,这折射出AI在更多公司、更多场景应用落地的尴尬。

更明显的例子是日前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诺比侃科技。这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交通、城市治理及能源行业的公司,高毛利与高应收并存,是否为“垫钱做生意”的纸面富贵,引发高度关注。

商业模式的另一维,则是产业参与者的加速内卷。今年上半年,字节豆包、阿里通义等大模型厂商掀起价格战火,通过补贴抢占大模型使用市场。

AI业内人士对此多以积极视角回应。比如,三六零周鸿祎就认为,大模型也不能仅仅是科技巨头的玩具,本来就应该把大模型拉下神坛,让它从原子弹变成茶叶蛋 。“当年IBM发明超算之后,曾扬言世界上只要两三台电脑就够了。但是超算并没有带来工业革命的发展,直到个人电脑走入千家万户、进入百行千业。”

而天云资本投资总监杨勇对此分析,这本质反映出产业参与者技术路径差别不大。“加速内卷之下,未来大模型竞逐格局或将重构。不会是‘百模大战’般喧嚣,可能是走出类似芯片一样‘设计-代工’的新模式。”

资本投票也是市场担忧泡沫的另外一维。这两年美团、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投资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不过某大厂公司云业务负责人日前对记者透露,未来对外投资大模型的意愿必然骤降;接下来更多的注意力会放在自身业务上,更关注技术的实际应用。“泡沫终会退去,要想不做裸泳者,应用才是那件更有用的衣服。”

酝酿“阿拉丁神灯”

接受记者采访的AI产业参与者几乎都表态“AI绝非泡沫”,企业会坚定选择与AI共舞。

例如,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认为,“人工智能不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趋势,也不是一个膨胀的泡沫。AI的发展肯定要经历曲折的过程,例如某个AI产品可能在一定阶段需求突然膨胀,然后又跌落,但AI的大方向确定,它已经改善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为企业提供了更高的生产力。”

与近期资本市场追捧AI应用概念股相呼应,市场的新预期确实空前高涨。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王梓(化名)就曾对记者畅想这样一番场景:未来数年,用户不会再关心用哪个APP,只要有一个终端就可以实现通过一个超级APP唤醒各类功能,甚至不用终端,只要通过智能眼镜交互,就可以调用各类应用——从云端调用,这就是AI界的“阿拉丁神灯”。

这种设想已在企业实践中酝酿。百度向记者演示了一款旅游助手AI Agent,已经具备自主思考智能规划能力,预置了90多个官方组件,可实现多模态交互和零代码开发。“以前旅行要查攻略、查路线、查知识、查内容,在各个APP里穿梭来穿梭去,打开某书、某程以及百度知道。现在则可以让大模型自己思考:完成(旅游)任务需要分几步,每一步用什么工具和APP,这和AI Agent擅长点完美契合。”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介绍。

AI Agent正在成为大模型应用落地提速的重要支点。杨勇所在机构就在尽调一家公司,可以实现用智能体拨打接听电话,不占用医生时间,与另一端的客户撮合预约。“这有望改变不少场景的基础业务模式,实现新的运营范式和价值兑现。”

今年,我国日常工作决策由智能体自主做出的比例依然为0。不过有机构预测,到2028年将至少是15%,覆盖重复性、数据密集型任务、决策路径较短、有人类参与协同的任务等。而智能体的市场规模,也有望从今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47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接近45%。

按照OpenAI对AI发展五个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具备语言能力,产品多指向聊天机器人;第二阶段具备推理能力,可以帮助人类解决一定问题;第三阶段就是代理能力,开始帮助人类行动;第四阶段AI可以融入发明创造过程;第五阶段具备体系化工作能力。行业人士判断,当前正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演进,也是为智能体能力铺路的阶段。

王梓分析,当基础模型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产生应用层面的创新,并形成产业级场景应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整体处于基础技术突破阶段,并快速向下一阶段进阶。模型也从最初的感知和认知智能,逐步过渡到更强的规划和决策能力。

杨勇也对AI演进阶段有自己的坐标:“2023年为国产大模型基座期,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起跑的一年。随着AI从各个维度对工作和生活的渗透,AI应用将在2025年后迎来爆发期。爆发期间,初期大概率还会有泡沫,但最终也肯定能诞生真正的AI界‘阿拉丁神灯’。”

找寻新锚点

预期热情高涨,但AI从来不是一条赚快钱的赛道,整个链条上,烧钱、续血、融资都是不可或缺的日常。

“AI投入太大了,而且要持续高投入。英伟达1年的研发投入换算成人民币,都快接近千亿元了。无论是泡沫跳舞,还是变革前夜,无论规模大小,几乎所有AI产业链厂商都要经历类似炼狱。”杨勇认为。

AI应用新阶段,给“炼狱”开启新曙光。不少公司正在转变策略。例如,港股明源云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将尽快把恢复盈利作为首要经营策略,已主动放弃部分前景不佳的产品线和预计亏损的项目,以期实现造血不失血。同时,也有接近互联网厂的人士表示,“与以往冷眼看创业公司围斗的姿态不同,大厂也在考虑跟所有创业公司一道,共同寻找AI技术发展和未来应用的路径。”

从目前来看,金融、教育、医疗等B端应用正在成为首个攻破口。百度智能云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徐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百度智能云从最初想推模型,到后来发现需要建平台;从早期的单兵作战,到发展繁荣的合作生态,丰富解决方案矩阵;一直到现在,百度自己的产品矩阵和解决方案,已经比较完善,并且每层都开放化地兼容并包。因此,明年有望迎来真正开始构建行业价值和场景价值的周期。”

然而,AI应用从业者都向特定行业客户集中,也在引发市场竞争白热化担忧。“各从业者都需要有标杆客户来为之后的市场拓展铺路,价格战会让一些公司主动或被动退出。科技巨头有自身业务可以和大模型结合的优势,创业公司会更难。”王梓对记者表示。

同时,C端落地难题依然待解。用户量很难增长,获客成本很高是不少被访公司向记者表达的共同痛点。

“如果仅发布一个免费应用,已经不能带来直接收益了。”杨勇表示,如何将已有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份额与商业价值,将是能否突破应用前夜的重要明灯。

“站在AI应用新起点,旧的技术秩序、商业逻辑都可能被重置。”王梓认为,“在AI落地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正循环,所有AI厂商都需要奔向诸多不确定中的相对稳定性。”

但面对技术高速迭代,市场扑朔迷离,这个“稳定性”锚点的寻得并不轻松。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判断,“AI往后发展速度会有多快,难以预测,因为既涉及技术侧,也涉及应用侧,还会涉及到监管。”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