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观察所:稀土牌还有这样打法?人民币稳定币的地缘政治设想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四十多年前,当基辛格穿梭于中东各国,推动石油交易与美元深度绑定时,很少有人预见到这一金融创新将如何重塑全球权力格局。1974年8月,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秘密签署了"不可动摇协议",基本框架为沙特承诺将美元作为石油出口贸易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并将石油收入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资产,使得美元回流美国。石油美元循环的建立,不仅巩固了美国的金融霸权,更成为冷战胜负的关键变量之一。

今天,当中美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正悄然显现。中国在稀土等关键战略资源领域的绝对优势,为我们提供了构建"稀土人民币"体系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当前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对部分稀土合金、稀土混合物和稀土磁铁实施出口管制,海外汽车制造商及行业协会纷纷发出警告,称这些关键材料的缺乏将使众多的汽车制造工厂面临延误甚至停工威胁。

这种立竿见影的冲击效应,恰恰证明了稀土资源在现代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我们构建以稀土为锚定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最佳时机窗口。正如当年石油美元重新定义了国际秩序,稀土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出,或许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最具想象力的战略突破。在这个资源与货币深度融合的时代,谁掌握了关键资源的定价权和结算权,谁就握住了未来的主动权。

资源为王

中国在全球稀土版图中的地位,用"垄断"二字来形容毫不夸张。2023年全球稀土矿产量高达35万吨,中国2023年矿产量高达24万吨,占全球市场比重达到68.6%。而在更关键的冶炼和加工环节,中国的控制力更为惊人——稀土氧化物、金属及永磁体产能独步全球,几乎所有的AI芯片、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

伴随新兴产业崛起,这种控制力的价值正在急剧放大。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每一台新能源汽车都需要大约3公斤的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而传统汽车仅需0.3-0.4公斤。这意味着仅仅新能源汽车一个领域,就将在未来几年内创造出数十万吨的稀土永磁材料新增需求。

更令西方焦虑的是,他们的“去中国化”努力正面临残酷的现实检验。加拿大的矿山、澳大利亚的开采项目、瑞典的分离工厂,这些计划在成本和时间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海外项目的资本支出和运营成本比中国同类项目高出70%以上,严格的环保审批程序使得项目建设周期延长至4-5年。

尽管美国等国家正在绞尽脑汁培育本土供应链,然而,要将实验室样品转化为商业化产品,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发展稀土采矿和加工能力需要长期努力,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将处于劣势。

即便到了2028年,非中国体系的稀土产能也难以覆盖全球需求的40%。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的新能源革命、数字化转型,都必须仰仗中国的稀土供应。这种依赖关系,正是我们手中最大的筹码。

货币锚定

不妨设想,假如我们可以由三家央企稀土集团联手两家政策性银行、三家国有银行,共同打造一枚"稀土专用人民币稳定币"。这绝非天方夜谭,而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金融创新。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每一笔稀土交易,都必须通过人民币稳定币完成结算。海外买家想要获得稳定的稀土供应,就必须持有足够的人民币数字资产。2024年1至10月累计出口稀土47689吨,出口“稀土及其制品”平均价格为207.9元/千克。按照这一规模推算,考虑到资金周转效率,这将在全球市场上创造出数百亿美元规模的人民币需求。

这种"资源绑定货币"的模式,将产生令人惊叹的锁定效应。就像当年各国为了购买石油而不得不储备美元一样,未来的科技巨头们为了确保稀土供应链的稳定,也将不得不接受人民币的支付规则。从特斯拉的电机到苹果的手机,从数据中心到云服务器,整个科技产业链都将感受到这种货币锚定的力量。

更妙的是,我们还可以在智能合约中嵌入“支付即交割”的条款,让每一笔交易都变得透明可控。这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中国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当前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国对稀土磁铁行业引入的追踪系统正式生效,这套要求生产商在线提交交易量、客户名称等信息的系统,不仅是技术监管的升级,更被视为中国稀土出口管制长期化的明确信号。稀土专用稳定币正好可以与这套监管体系完美结合,实现资源控制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统一。

近期的现实案例更是印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因担心可能会在几周内关闭部分汽车生产线,全球顶尖车企正竞相寻找解决之法。一些车企及其供应商正在考虑将部分汽车零部件生产转移到中国,或在中国工厂生产电动机。这种“用脚投票”的选择,恰恰说明了中国稀土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也为稀土人民币稳定币的推广提供了最好的现实基础。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