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公园散步时,看到温暖的一幕——
一位老人正弯腰替老伴系鞋带,系好后还轻轻帮她拍去裤脚的草屑。
老伴嘴上说着“这么大年纪还折腾”,眼底的笑意却藏不住。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在菜市场听到的对话:“如今年轻人谈恋爱,哪有我们那时候认真……”
一、相守于病榻之间
2018年夏天的一个暴雨日,楼道里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来回踱步,手中捏着一张诊断书。
良久,他把存折塞到老伴手中:“回老家去吧,别跟着我受罪。”
老伴却把存折放回台阶:“四十年前你说要带我去海边办婚礼,现在该兑现了。”
如今每到周三,透析室门口总能看到他们:老爷子在病床上休息,老伴就坐在一旁织毛衣。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将两人的白发染成同样的颜色。
有一次我看到老太太在织一件毛衣,她轻声说:“这是给他织的保暖衫,得赶在天冷前完成。”
去年社区举办的金婚宴上,82岁的周老爷子拿着话筒哽咽道:“她现在叫我‘老周’,却把照片里穿军装的那个我叫‘小同志’。”
现场许多老人深受触动。
这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母亲常念叨:“你爸现在连自己的袜子都找不到,却还留着四十年前给我买的头绳。”
婚姻如茶,年轻时品其香,年老方知其醇。
正如一位老人所说:“过日子像腌咸菜,需要时间才能入味。”
那些历经风雨依然紧握双手的夫妻,早已明白:
病榻前不计较花费,只珍惜还能共度的时光
经济拮据时不互相埋怨,而是一起商量解决之道
子女成家后不叹寂寞,而是重新布置自己的生活
楼下卖煎饼的夫妇就是如此。
老爷子总是先把暖宝宝贴在妻子腰上,出摊前总要先试面糊的咸淡。
这哪里是在卖煎饼,分明是在经营生活的甜蜜。
二、尊重彼此的天地
去年夏天,社区活动室里有这样一幕:一位老人拉着二胡,他的老伴在角落织毛衣。
休息时,老人很自然地接过老伴递来的保温杯,杯子里枸杞红枣茶的香气扑鼻。
后来才知道,三十年前老伴曾差点把他的二胡当柴火烧,如今却成了他最忠实的听众。
这让我想起苏州的赵阿姨。
65岁时突然想学油画,丈夫二话不说就把书房腾出来给她当画室。
现在她的牡丹画挂满了社区宣传栏,老伴逢人便夸:“比专业画家也不差!”
最近老爷子还报了书法班,说要给妻子的画题字。
好的婚姻不是两个人完全重合,而是像两棵树,各自生长却又相互依偎。
有调查显示,尊重彼此空间的夫妻,幸福指数明显更高。
我的表舅妈退休后迷上广场舞,表舅起初不太理解,后来也跟着学,现在成了舞蹈队的领舞。
两人打趣说:“她跳她的《最炫民族风》,我扭我的《荷塘月色》,各得其乐。”
三、相互迁就的智慧
上月在小区的车库里,一位老人被老伴发现抽烟,他像孩子般讨饶:“就抽了半根!”
原来他二十年前因哮喘戒烟,最近因为体检有些小问题,又偷偷抽了起来。
“明天就戒,”老人把烟头按进花盆,“我们还说好要去三亚呢。”
我的对门住着一对老夫妻,刘教授是北方人,却为四川籍的妻子练就了吃辣的本事。
如今吃火锅时比谁都能吃辣,他笑说:“看她炒菜时高兴的模样,连汗水都是甜的。”
婚姻中的调整磨合,如同打磨老家具,越磨越光亮。
正如母亲所说:“两口子就像筷子,要互相磨去棱角,才能更好地配合。”
邻居家的夫妇(虽然年过六十,但我仍觉得他们很年轻)也是如此。
老爷子爱喝茶,老伴嫌他总留茶渍,他就特地买了易清洗的骨瓷杯;老伴爱织毛衣,老爷子嫌毛线团乱滚,就帮她在阳台安置了一张编织桌。
四、细水长流的相伴
梅雨时节,常见一位老人在院子里细心打理青苔,老伴在厨房熬粥,粥香飘满整条小巷。
四十年的相守,让他们早已领悟:生活的真谛,藏在日常的细碎之中。
社区里有对“茶馆夫妻”,每月十五必去茶楼,点两杯茉莉花茶,聊聊这个月的开支,说说家常琐事。
外人看来是闲聊,他们却说这是“婚姻民主生活会”。
79岁的朱老师有句名言:“工资卡我管,但大件开支要举手表决。”
前几天见到他们在超市选电压力锅,一个要红色大容量,一个要蓝色省电型,商量半天最后选了红蓝相间的款式——这哪是争执,分明是甜蜜的商量。
尾声:平凡中的相守
黄昏时分,又见到那对老人。
银杏叶纷纷落下,老爷子很自然地牵起老伴的手过马路。
这个动作他们重复了四十年,比任何誓言都来得真实。
爱情无需刻意证明。
正如一位老人所说:“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
那些在病榻前守候、在菜市场携手采购的夫妻,早已将爱情熬成了浓汤。
最后分享几个相处之道:
每周保留专属彼此的时光(公园散步或一起买菜都可以)
共同学习新事物(比如一起学习舞蹈或新技能)
珍视共同回忆(整理老照片或重要纪念物)
记得一位修老师傅说过:“婚姻就像修鞋,针脚太密硌脚,太疏漏风,得要恰到好处。”
经历过岁月打磨的夫妻,都懂得这个道理。
什么是真爱?大概就是——
清晨的热粥,深夜的灯光,病时有人递水,闷时有人说话,年老还能携手,
将平凡的日子,过成温暖的诗。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