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飞机起飞滑行时一只鸟停在机翼上,“起飞时有鸟”会有危险吗?

海航飞机滑行遇鸟栖机翼,“起飞有鸟”究竟有多危险?

近日,一段海航飞机在起飞滑行阶段,一只飞鸟悠然停落在机翼上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尽管飞机最终正常起飞,但画面中这看似平静的一幕,却将“鸟击”这一航空安全领域的隐形威胁推至公众视野中心。飞机真的“怕”鸟吗?这只小小的飞鸟,是否会酿成灾难性后果?

一、鸟击风险:低空飞行的“隐形杀手”

飞机确实“怕”鸟,但并非意味着所有鸟类接触都会导致灾难。统计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规律:绝大部分鸟击事件发生在飞机起飞或降落阶段。此时飞机高度低、速度相对较慢,恰好与鸟类活动频繁的空域重叠。一旦飞鸟被吸入高速运转的发动机,或猛烈撞击机头、驾驶舱风挡、机翼前缘、襟翼、传感器等关键部位,后果不堪设想。轻则造成发动机叶片损伤、机身结构磨损,增加巨额维护成本;重则可能瞬间导致发动机失效、操纵面损毁,甚至引发空中紧急状况。

二、机场防线:驱鸟与检查的双重保险

一只鸟能堂而皇之地停在滑行飞机的机翼上,本身已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机场周边鸟类活动活跃,且现有驱鸟流程可能存在短暂疏漏。现代民航体系对此并非毫无准备。全球正规机场均设有专业“驱鸟”部门,综合运用声波驱赶、煤气炮震慑、环境管理(如清除吸引鸟类的食物源和水源)等手段,力求降低鸟类入侵风险。

视频中这只鸟最终被定性为“临时停靠”,飞机得以放行,其背后是一套严谨的安全评估机制在运作:机组和地面人员需通过目视检查及感应设备,确认鸟离开后未遗留任何机体损伤或功能异常。只有当飞机被判定符合安全标准,才会获准起飞。这起事件恰恰说明,制度性防护措施在发现问题后被及时激活并执行。

三、技术后盾:发动机的“吞鸟”生存考验

公众最深的恐惧莫过于“鸟被吸入发动机会不会机毁人亡”?现代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已将此极端场景纳入强制考核。每一台商用航空发动机必须通过严苛的“鸟吸入测试”(Bird Ingestion Test)。测试中,发动机需在模拟起飞最大推力状态下,承受规定质量与数量(通常模拟单只或多只大型鸟类)的鸟体或替代物高速射入。通过测试的发动机必须证明:在遭受鸟击后,能保持可控运转,不发生起火爆炸,且至少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推力输出,支撑飞机安全返航或备降。这一硬性标准,为起飞关键阶段遭遇鸟击提供了宝贵的安全冗余时间。

四、乘客视角:理性应对胜过恐慌

面对机翼上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旅客如何自处?首要原则是保持冷静。鸟的短暂停留不等同于必然危险,过度惊慌无助于安全。此时,乘客可采取两个建设性动作:

记录现场:用手机拍照或录像,留存影像资料。这既是对个人权益的保障,也为后续可能的调查或沟通提供依据。

主动询问:向机组或机场工作人员求证飞机是否已完成安全检查,明确关键部件(机翼、发动机、控制面)是否被确认无损。航空公司及机场有责任向旅客进行必要的信息告知。

同时需谨记:切勿擅自离开座位、开启电子设备干扰飞行,或试图靠近舷窗拍摄而违反安全规定。若广播通知因安全检查导致延误,积极配合是乘客最明智的选择。

结语:风险可控的空中共处之道

海航机翼上的这只小鸟,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航空安全“压力测试”。它揭示了鸟击风险集中于低空阶段的事实,也展现了民航系统从主动驱鸟、损伤检查到发动机耐撞设计的立体化防御链条。尽管绝对杜绝鸟类活动难以实现,但成熟的技术标准、严格的运行程序和旅客的理性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可靠的安全网。飞行安全从来不是零风险的承诺,而是通过多重保障将风险压缩至最低限度的科学实践。下一次看到舷窗外的飞鸟,乘客或可多一份对现代航空韧性的认知,少一分无谓的忧虑。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