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孙大卫
辽阳首山,因处千山山脉之首而得名。提及这里,人们常常会想到它山势巍峨、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大山深处还藏着一个已经有70余年的“秘密”。
在坚硬的岩体上靠人力挖掘出1万立方米的大山洞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同年12月,当时的鞍山市电业局就收到了来自东北人民政府的‘紧急命令’,部署了一项‘秘密任务’。为了防止战争可能对我国重点基础设施的破坏,保障鞍钢及其矿山的正常运转,需要立即建设一个可防空袭的154千伏备用变电所。”11月23日,国网辽阳供电公司原变电运行工区主任王玉波在首山变电站山洞内介绍,因为任务紧急且密级很高,当时的电力工人来不及晒图,便用手工绘制了第一张施工设计图纸。
“秘密任务”很明确:第一防空袭,第二要满足鞍钢及其矿山的战时供电需求。“综合看就是需要一个隐蔽、坚固的大山洞。”王玉波表示,“首山地质结构坚硬且离鞍钢近,又紧挨着国道、铁路,运输方便,又在密林之中,离当时的居住区较远,条件十分合适。”
位置虽佳,但困难也大。首山山体主要由石英岩组成,十分坚固,在没有机械设备、不能搞大爆破的情况下,只靠人力挖掘出1万立方米的大山洞谈何容易。“只要祖国需要,再难也不是问题。”王玉波表示,他自己并没有赶上那个年代,但从师傅辈儿的老人那里常常能听到关于首山变电所建设的故事。经过了两年多“白加黑”的换班挖掘,山洞终于完工,首山变电所正式投运。
完成特殊的历史使命后山洞的秘密被尘封
走进山洞,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大且复杂的连通器。主隧道是一条长83米、宽4.7米、高6.4米的走廊。走廊一侧连接着主控室、通讯室、备用发电机室、蓄电池室等设备洞室,另一侧连着3个13米高的山洞,分别放着A相、B相、C相三台巨大的单相变压器。3个山洞最终在一处地势更高的山洞再次相聚,这里是主一次开关、电流互感器的所在地。这里也有一个直径4米宽、7米高的大洞口,高压电线就是从这里进入,再分线连接在三台变压器上的。
“快往里走,洞口是最冷的地方。”王玉波招呼大家。整个山洞“前后通风”再加上常年潮湿,冬季十分寒冷,夏季则是一个天然冷柜。“现在11月,在洞外穿件大衣,进来就得披件棉袄了。等到12月,洞顶的钻眼里还会出现冰溜子。到时候一件大棉袄都扛不住,里面还得再套件小棉袄。我师傅说冬天在洞里值班,可是个不小的考验。”回想起师傅的话,王玉波不自觉地紧了紧衣襟。
作为备用变电所,首山变电所完成了它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使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我国进入了“一五”建设时期,各行各业用电需求激增,首山变电所直接从备用变电所成了“主力”,将原来3万千伏安的主变压器换成了12万千伏安。
后来,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变电所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所有设备全部移出山洞,后改名为首山变电站,首山的秘密也随着山洞被尘封起来。
在工业遗产上建设数字孪生变电站
“首山变电所,不管在哪儿,不论何时,不管叫什么,咱的精神始终不变。”王玉波自豪地说,“从没洞凿山、没图纸自己设计,到每一次电力行业技术的升级创新,咱首山变电所始终是走在行业前列的。”
如今的首山变电站已不是“孤独”的守卫者,而是在数字世界中有了个“双胞胎兄弟”。2020年12月,国网辽阳供电公司以首山变电站为试点,建设了全国首个数字孪生变电站。2021年6月,经过升级的首山数字孪生变电站,成为全国第一座完成三维可视化展示的变电站。
“过去巡检靠老师傅们‘望闻问切’,现在打开系统,站内所有设备的数据信息一目了然。过去,工人只能看见下面的设备情况,电塔、瓷瓶绝缘子等高处设施日常无法攀爬;现在只需要一架无人机,两天不到就能将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电塔、设备检查一次。”国网辽阳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主任郑楠笑着说,“在工业遗产上建设数字孪生,我们肯定也是全国首家。”
既有老遗址,又有新技术,如何讲好这段传承与创新的工业遗产佳话?国网辽阳供电公司变电运行工区党总支书记孙林江表示:“山洞是首山变电站的特点所在。目前,我们已经将这里建设成了一个小型陈列馆,还按照原始的数据仿制了当时的变压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展品、收集更多的历史故事,努力把首山变电站打造成一个可供系统内外参观的研学场所、红色基地。”